近期灰蒙蒙的天,湿哒哒的空气,让人们总是心情不佳……你是否身体疲惫、提不起精神、关节沉重、总是想睡?不少阿叔阿姨来到我们康复科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湿好重啊!”
【资料图】
中医认为,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指的是外界环境潮湿。冬去春来,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回南天现象由此产生。外界湿气很容易侵入体内,容易影响身体健康状况。
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同时有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湿邪外袭肌表,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阳不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症。
“湿气”还容易同风、寒、热夹杂。导致每个人的湿气表现也是不同的。
加之近期阳光不见,空气潮湿,大量的病毒和细菌繁殖病菌滋生,春季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部分皮肤科疾病等等来了……
因此每个人适合的治疗也是不同的,所以还需请康复科医生辨证后,方进行治疗。
康复科传统疗法“祛湿”1灸法灸法以温热性刺激为主,灸火的热力能透达组织深部,温能助阳通经,又能散寒祛湿、止痛逐痹。“温”是灸法的主要刺激因素,通过“温”的作用而达到“通畅”“通达”“通调”的治疗效应。
(康复科下沙门诊部艾灸室)
灸法不仅能祛湿治病,而且还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艾灸足三里、中脘可健运脾胃中焦,增加人体对水湿的消化吸收运转能力。
(康复科艾盒灸腹部)
体质偏寒湿的患者,我们更推荐“铺姜灸”,它是将新鲜老黄姜捣烂平铺于姜灸架,在对应督脉、膀胱经的位置以艾绒隔姜施灸。具有施灸面广、热力持久、渗透力强的特点,非其他灸法所能比拟。其温热之力可循经络“内达脏腑、外通肢节”,以达到温经散寒祛湿、扶阳通阳除痹的功效。
(康复科铺姜灸)
2拔罐拔罐既可以治病防病,也可用于保健强身。用于患者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能治病又防病、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功能,起到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止痛等功效。在“回南天”湿气重,非常适合用平衡火罐治疗。
3针刺针刺祛湿的主要是运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等穴位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帮助脾运化水湿,把湿气排出体外,所以,针灸是可以帮助我们祛除体内湿气。
灸法拔罐针刺回南天起居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人的阳气大部分都跑到身体表面、四肢,而人的五脏六腑阳气相对就比较弱。因此,我们还应该注意温暖脏腑,切忌过食冷饮。
0101祛湿茶饮、汤方祛湿重在健脾,茶饮、汤方也可健脾胃、祛湿气,例如煲汤中可加入茯苓、山药、白扁豆等中药,茶饮中可加入佛手、党参、茯苓、陈皮等中药,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为此可尝试我院推出的配方健脾祛湿茶和健脾祛湿方,具体用药需经过医师辨体辨证。
(我院健脾祛湿方)
02起居外出天气转暖,细菌、病毒极易滋生,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肠胃病多发季节。起居、外出,应注意添减衣物,“勿极寒,勿过热”。在“回南天”等潮湿天气,少量多次开窗,必要时可以用空调抽湿。生活习惯上,不贪凉、不淋雨,洗完头后,建议马上吹干,不要湿发入睡,避免外感湿邪。
康复科医生介绍陈春益 中医师
针灸推拿学专业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广东省中医院徐振华教授。擅长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风、面瘫、失眠等)及痛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并对鼻炎、荨麻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及其体质调理有一定的诊治经验。
纪一平 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师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刘悦教授。擅长运用电针、针刺运动疗法、刺络放血、拔罐等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后遗症、面瘫、带状疱疹、暴聋,肩周炎、肩袖损伤、腰腿痛及各类痛症。针药结合治疗耳鸣耳聋、睡眠障碍、慢性胃病、调理体质、单纯性肥胖等。
供稿:康复科
编辑:陈钏琪
校对:古道峰
初审:王翰屏、曾杰鸿
复审:佘玲玲
终审:张泉军
Copyright @ 2015-2022 纵横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12 联系邮箱:51 46 76 11 3 @qq.com